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如何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关怀、丰富精神生活,是当代青年需要思考的课题。2025年3月,我作为智能汽车学院学生志愿者参与了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非遗扎染·温情手作”活动,与福利院15位老人共同体验传统扎染艺术。我的初衷既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希望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美德,用陪伴传递温暖,用行动诠释责任。
活动前,我认真学习了扎染技法,并准备了螺旋纹、云染等简单图案的教学方案。然而实际操作中,许多老人因手部颤抖无法扎紧皮筋,或因视力模糊难以分辨颜色。又或者行走不便只能在座位上观望。我忽然意识,到比起“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耐心倾听与细致陪伴。80岁的张奶奶反复尝试扎结失败后,轻声叹道:“人老了,连块布都捏不住了。”我握住她的手,一步步引导她折叠布料,并鼓励她分享年轻时缝制衣服的故事。当她看到自己染出的蓝白花纹时,眼眶湿润:“这花纹真像我老家门前的溪水。”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一项技能,更在于守护老人的尊严与情感。

活动中,一位比较沉默的老爷爷始终坐在角落里。我尝试用扎染工具吸引他的注意,当他用滴管将板蓝根染料点在布上,当他看到布被染上颜色,当他看到我们的扎染方法有错误时仿佛唤醒了他年轻时候做事的认真与负责,使得这位爷爷也加入了我们的的活动中。活动结束后,护理员告诉我:“这是李爷爷半年来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这一幕让我震撼:老人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他们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被看见、被唤醒的契机。而我们志愿者,也在他们的笑容与故事中收获了心灵的治愈。
当老人们骄傲地展示作品,甚至提议将扎染围巾送给子女时,我联想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号召。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空巢老人已超1.3亿,他们中许多人长期缺乏精神关怀。作为青年,我们不仅是活动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思考者与行动者。

扎染作为非遗技艺,在活动中展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它不仅是艺术载体,更是代际沟通的桥梁。老人们回忆旧时蓝印花布的往事,年轻人讲述现代设计理念,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也让“文化自信”在实践层面落地生根。
我深刻认识到,应对老龄化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发挥创新思维策划适老活动,也要积极呼吁政策支持与社会关注,让“老有所乐”从愿景变为现实。
这次志愿活动如同一面镜子,既照见了老人们的孤独与坚韧,也照见了我的成长与不足。当我看到扎染作品在阳光下随风轻扬时,忽然懂得:每一道褶皱、每一抹色彩,都是生命故事的延续。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光芒,让“敬老”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代代相传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