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随着“读好书,育新人”读书活动的深入,我们共同见证了阅读凝聚的力量。本期活动,有三位好书推荐官,她们不谋而合地倾情推荐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还有一位同学加入了“三好生”的队伍,作为好书读书人,与大家分享他的阅读心得和感悟。让我们携手共读,以书为友,以读为乐,在阅读中成长,在思考中前行。
第四期好书推荐官:智能制造学院教师陈静、公共基础学院教师程振兰、智能建造学院教师汪泽
推荐书目:(人文篇)《我们仨》
推荐理由:
陈静: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时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深情回忆了她与钱钟书先生及女儿钱瑗共同经历的快乐与艰难、爱与痛的日子。书中展现了他们家庭的温暖、亲情的珍贵以及面对苦难时的乐观态度,语言简洁而沉重,读来令人心生温暖,又泪中带笑。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钱氏夫妇的治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更启示我们要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程振兰:这本书以质朴的语言记录了一家三口的平凡又珍贵的生活片段,其细腻的内心表述和情感表达深深感染着我,他们在面对着生活的苦难时,彼此关爱与支持,即使遭遇不幸,依然向人们传达出来的是一爱的坚韧,失去之后的勇敢、坚强和乐观,让人在爱与失去中寻求生命的意义,更能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治愈和力量,给人心灵的慰藉。
汪泽:在《我们仨》里,杨绛先生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家庭温暖轮廓。书中一家三口的日常,琐碎却满溢温馨。生离死别之际,文字承载思念重量,既有相守的欢乐,又有独留的怅惘。它不只是回忆录,更是爱与坚韧的礼赞。翻开它,如回忆昨日重现,让我们于烟火中感受到了人生亲情的弥足珍贵,懂得经历中汲取温暖力量,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
好书朗读者:院办主任、开放大学党总支第一支部书记、青年教师读书联谊会负责人藏鸿雁
朗读书目:(思政篇)《苦难辉煌》
好书读书人:上海松江开放大学24秋市场营销本科学生 陈伟
阅读书目:《5000天后的世界》
读书心得:
与未来同行,塑造不可避免的明天
未来的样貌,是否早已在今天的轮廓中若隐若现?凯文·凯利在《5000天后的世界》中,以深邃的眼光和诗意的笔触,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技术演化的壮丽画卷。这不仅是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共享经济的技术思考,更是一场关于人类如何与技术共舞的哲学启示。
书中提出的12个“不可避免”的趋势,犹如一幅动态的时间轴,串联起技术与人类命运的交响曲。从“智能化”到“共享化”,从“重混”到“提问”,每一个趋势都在告诉我们:未来不是静止的终点,而是一个不断流动、迭代的过程。我们不再以“拥有”为骄傲,而是以“连接”为中心;我们不再追求控制技术,而是学会与其合作。凯利的观点是颠覆性的,但也是充满温度的。他并不试图让我们膜拜技术,而是提醒我们,要用智慧和勇气塑造技术的未来。
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一片无垠的海洋。浪潮不断袭来,既令人振奋,又让人警醒。凯利没有回避数据追踪和隐私风险等棘手问题,却以更宏大的视角呼吁人类肩负责任。他强调:“技术创新不可避免,但它的走向由我们决定。”正如种下一棵树,我们需要耐心培育它长成有利于人类与地球的模样,而不是让它变成一片无序的荆棘丛。
这本书最令人动容的,不仅在于它揭示了趋势的力量,还在于它激发了我们主动提问的意识。在未来的世界里,知识的价值或许不再体现在答案里,而体现在问题的质量上。我们如何在“永远未完成”的生活中找到意义?如何在智能化时代重新定义人类的创造力与独特性?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但它们正是我们塑造未来的起点。
《5000天后的世界》是一次思想的探险,也是一次心灵的启蒙。它让我们明白,未来不是一场孤独的旅程,而是人类共同编织的梦境。正如凯利所言,技术是海浪,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片海洋的舵手。你愿意加入这场与未来的对话吗?
通过《我们仨》的深情回忆,我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通过《苦难辉煌》的慷慨激昂,我们领略了英雄的悲壮;通过《5000天后的世界》的深刻洞察,我们充满了对未来的好奇与期望。读书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精神的追求。就让阅读,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吧!
下一期好书推荐官是谢炎炎,让我们期待她精彩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