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积极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宣传培训”要求,把全面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同志《论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教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学院微信公众号推出“立德树人 学通《纲要》”专栏。
一、纲要解读
问:如何通过构建“大思政”格局,努力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从而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答: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通过实践育人,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去感受、去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课所传授的道理,从而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用好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在“大思政课”中增长青少年的知识和才干,在火热的实践中培育“强国一代”的责任感。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思想政治工作必然要向学生聚集的网络平台挺进。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要把握好网络空间的特征与规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等教育,塑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和育人生态。(节选自教育部“微言教育”《一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二、组织领悟
党建引领强服务协同奋进促发展
综合管理党支部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作为国家未来十年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纲要,学院综合管理党支部第一时间组织全体支部党员学习领会《纲要》精神。
支部将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指导,立足学院实际,大力推进支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积极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积极推动支部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开展“思想铸魂工程”,建立“三学联动”机制:支委领学、党员研学、实践促学,将《纲要》精神融入“三会一课”,开展“教育强国·我的责任”大讨论。二是开展服务提质行动。推行“综合管理支部党员示范岗”亮牌服务,办好“一岗位一实事”。三是制定协同发展计划,组建“党建+”联合工作组,党建引领支部党员所在部门跨部门协作,提高服务效能。四是推行能力锻造工程。开展“政治素养+业务技能”双能提升培训,提升支部党员政治觉悟与业务能力。
综合管理支部将秉持服务宗旨,凝聚各方力量,为学院实现“对标一流、融合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三、个人体会
立德树人责任在肩 教育强国责无旁贷
综合管理党支部 方莉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一名学生工作者,在学习《纲要》后,我深受触动,对教育强国建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是明确教育战略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强国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纲要》强调教育优先发展,凸显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在学生工作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品德修养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顺应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需求,创新学生工作方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任务,也为学生工作带来新挑战。我们需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通过组织学术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开展文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与支持,助力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三是强化思政引领,贯穿学生工作全程。《纲要》中提到的思政引领力,是学生工作的重点。我们要把思政教育贯穿学生工作始终,借助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让学生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主动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产教融合育人才 服务社会担使命
综合管理党支部 韩玉婷
《纲要》提出,“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推动校企在办学、育人、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在产业一线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这为产教促进中心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工作重点。
一是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校企协同。校企合作不是简单的资源对接,而是要通过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我们应主动对接区域重点产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实训基地、产业学院或技术创新平台,将企业的真实项目、技术标准和岗位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产教融合的关键。《纲要》指出“实施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改革,建设集实践教学、真实生产、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我们要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和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情境化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掌握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是产教融合的支撑。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应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项目实践,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导师,将行业最新技术、工艺和管理经验带入课堂,推动教学与产业的同步发展。
四是服务地方经济是产教融合的使命。高职院校应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工艺改进和社会培训,提升学校服务产业的能力,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推动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产教促进中心将继续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