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活动

青春“燃”一夏!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展示(二)

发布时间:2025-08-27浏览次数:10文章来源: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夏天,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诠释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从云南墨江的乡村振兴一线到松江非遗文化的传承现场,从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到城市服务的每个角落,100多名志愿者积极参与,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彰显担当,在祖国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奋进篇章。  

 

沪滇同心促振兴青春助力绘新篇 

项目简介

“沪滇同心——墨江优品出山计划”是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智耘兴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项目。实践团队来到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通关镇,针对当地优质农产品因交通不便、营销薄弱导致的销售难题,通过新媒体赋能与产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学院“智耘兴农”团队深入云南墨江,通过走访清平村生态茶园,拍摄短视频助力“康养+”旅游推广;在新武社区开展助农直播,优化农产品包装设计;调研芭蕉芋粉、小香菌等项目,赋能“墨江优品”品牌建设。期间,团队成员与村干部一起直播带货,并为村民进行新媒体培训(抖音场景化、微信社群、小红书图文),入户指导提升数字营销能力,以青春智慧助力乡村“造血式”发展。

成员感想

张垄鹏:墨江通关镇的五天“三下乡”实践,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这是一场深入乡土的成长课。漫山茶树的翠影、集市菌菇的鲜爽、手作芋粉的软糯,这些带着土地印记的物产,背后是乡亲们日复一日的耕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参与助农直播, 烈日灼晒不退热情,成本微薄仍守品质。这趟旅程让我懂得,青年的责任不该只停在对乡土美的赞叹,更要成为连接城乡、传递价值的桥梁。                             

 

“糕”校联动:“00后”学子与非遗传承人的一笼匠心

项目简介

学院“松糕青承”暑期实践队赴松江广富林遗址开展叶榭软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师生们通过活动深化了非遗价值认知,探索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师生们亲手参与软糕制作,感受传统手艺的精妙。团队还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游客对非遗美食的反馈,并面向暑托班儿童开展文化宣讲,以生动故事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活动不仅深化了师生对非遗价值的认知,也为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成员感想

丁雨翔:这次实践活动是科创与非遗的奇妙碰撞。学做叶榭软糕,指尖触到的不仅是食材,而且是代代相传的手艺温度。给小朋友宣讲传统故事时,他们专注的眼睛让我懂了传承的意义——不是复刻,而是让老故事住进新心里。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让我感受到非遗需要年轻视角去激活。这趟旅程,值得永远珍藏。    

 

让机器人拥有灵敏触觉

项目简介

“微灵触觉——新型触觉传感器”项目由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的团队研发,采用微圆台结构和电容式传感技术,实现三维力的高精度测量,提升机器人操作的灵活性与精准度。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东华大学优化传感器性能,并在达明机器人、海克斯康完成工业场景验证。项目成果可应用于智能机器人、精密检测等领域,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在东华大学,团队深入研究了柔性介电材料优化技术;在工程大实验室完成了传感器性能标定;在达明机器人测试了工业抓取应用;在海克斯康验证了信号稳定性。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团队不仅提升了技术研发能力,而且为传感器产业化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王浩:参与“微灵触觉——新型触觉传感器”项目,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的魅力与团队协作的力量。通过实验学习,我掌握了高精度传感器的设计与测试方法。在企业实地测试环节,我意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差距,激励我不断优化设计。我们在导师指导下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而且让我认识到科技创新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持续的探索精神。

成员感想

王浩:参与“微灵触觉——新型触觉传感器”项目,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的魅力与团队协作的力量。通过实验学习,我掌握了高精度传感器的设计与测试方法。在企业实地测试环节,我意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差距,激励我不断优化设计。我们在导师指导下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而且让我认识到科技创新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持续的探索精神。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