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在历史长河的奔涌浪潮中,书籍恰似熠熠生辉的星辰,为我们照亮前行的漫漫征途;于时代浪潮的汹涌起伏间,经典宛如巍峨耸立的灯塔,为我们指引探索的明确方向。本期推荐的三本好书,是一场课程思政与经典书籍深度融合的知识盛宴,为我们呈上三本各具特色的佳作。《我的父亲邓小平》以独特视角,展现伟人温情与时代风云,让我们在字里行间触摸有温度的历史,领悟责任担当;《红岩》以激昂文字,谱写革命壮歌,于热血篇章中让我们感受信仰的力量,铸就坚韧意志;《国史大纲》以深厚学识,勾勒华夏脉络,助我们在历史长河里探寻民族的根与魂,厚植家国情怀。让我们翻开书页,在书香中滋养心灵,于经典里汲取智慧,以史为鉴,将思政之魂融入成长之路,开启未来新程。
第十七期好书推荐
第十七期好书推荐官:松江开大第二党支部书记、思政教师王学斌
推荐书目:(思政篇)《我的父亲邓小平》
推荐理由:
作为中国人,邓小平应该被永远铭记。邓小平,一个改写中国命运的名字,一位在时代洪流中始终挺立潮头的伟人。但褪去历史的宏大叙事,他也是一个有温度的父亲、一个鲜活的普通人。由邓小平之女邓榕执笔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以独特的家庭视角和细腻的历史叙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这位时代巨人的新窗口。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跨越时空的亲情对话录,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微观史。
这本书如同一把钥匙,既打开了邓小平作为父亲、丈夫的温情世界,也开启了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思想之门。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往往始于对家国的深情与对常识的坚守。无论你是想触摸有温度的历史,还是探寻改革者的精神密码,这本书都将带给你震撼与共鸣。翻开它,遇见一个有血有肉的邓小平,也遇见一个民族在困境中破茧重生的传奇。
好书朗读者:智能汽车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思政教师张玲
朗读书目:(思政篇)《红岩》
好书读书人:
公共基础学院教师、智能制造学院班主任周晓兵
阅读书目:(专业篇)《国史大纲》
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国史大纲》是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于1940年出版,采用教科书体例写成的一部中国通史著作,全书涵盖从上古三代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历史,重点探讨了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演变及其相互影响。
通读全书,我以为与其他的通史相比它有诸多的特别之处:
其一,特殊的编写背景。本书撰写于抗日战争时期,钱穆先生在艰难的环境下,将对中国命运的思考融入书中,旨在唤醒国魂、御敌救国。
其二,特别的文化史观。钱穆先生强调知识分子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全面梳理和探索中国历史中的治乱盛衰和一贯相承的文化传统,揭示国家、民族、生命的精神之所寄,这与强调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的唯物史观有很大的区别,这需要读者的鉴别。
其三,特别的语文风格。钱穆先生采用半文言半白话文写作,与白话文通史相比更有古典韵味,延续了传统史学的语文美感,但可能对当代读者有一定的阅读障碍。
其四,特别的历史情怀。钱穆先生在序言中强调“对本国历史应怀有温情与敬意”,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的深厚热爱,承载了近代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深情回望。
钱穆先生让国人通过了解本国历史,重建文化自信、重塑民族认同感,实现以史救国的理想,充满了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这份家国情怀在当下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八十五年前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出版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面临民族生存和文化认同双重危机,八十五后的今天,中国的对手从日本法西斯换成了美国霸权主义,内忧外患的危机依然存在。以什么方式和途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相信在本书中可以史为鉴、认清当下、预测未来,汲取历史的营养,从而找到一部分答案。
我们跟随三位老师的脚步,沉浸于不同书籍的魅力世界,收获满满。好书如同一把金钥匙,开启我们心灵的大门,让我们在阅读中成长,在知识中奋进。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是心灵的灯塔,愿我们都能以书为伴,在阅读的旅程中不断成长,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以匠心筑梦,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篇章。下一期好书推荐官是宁团红。让我们一起期待,更美好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