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历史是文化的根脉,专业是成长的基石。本期推荐的《国史大纲》,让我们在钱穆先生的笔下,穿越千年时光,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智慧,在历史的脉络中探寻文化传承的力量。而人文之光,同样熠熠生辉。《丈量世界》引领我们以独特的视角丈量天地、感悟人生;《手艺里的中国》,让我们领略传统手艺的魅力,感受匠人精神的执着。好书如良师益友,能启迪心灵、滋养精神。我们能沉浸于书的世界,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共鸣,与文化相拥,在书香中汲取养分,在思考中不断成长,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最美的风景。
第十五期好书推荐
第十五期好书推荐官:公共基础学院教师 胡彦昭
推荐书目:(专业篇)《国史大纲》
推荐理由:
读《国史大纲》:以史为镜,启迪青年智慧
在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青年一代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筑牢文化根基。钱穆先生所著的《国史大纲》,正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通史佳作,值得每位青年学子阅读。
《国史大纲》成书于抗战时期,钱穆先生目睹山河破碎、文化危机,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完成这部著作。全书以教科书体例呈现,上起远古,下至近代,系统梳理了中国政治制度、学术思想与社会经济的演变脉络。作者摒弃了碎片化考据,以“通贯”视角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尤其强调文化传承对民族命运的深远影响。书中对秦汉集权、隋唐科举、宋明理学等关键节点的剖析,展现了中国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创新与调适能力。
尽管成书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国史大纲》的思想光芒至今仍熠熠生辉,对于青年而言,它提供了简明而系统的历史框架,帮助读者明晰历史发展脉络。同时,书中对学术思想演变的梳理(如先秦诸子、宋明理学),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文化自觉。此外,钱穆先生对“民族文化精神”的阐释,更能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尤其在文化多元的今天,这种扎根本土的历史智慧,正是抵御文化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
钱穆先生以史为鉴、鉴古开新的治学理念,更启示青年学子:历史不仅是故纸堆中的记忆,更是面向未来的智慧源泉。青年学子若能以“温情与敬意”品读此书,必能在历史长河中找到文化根脉,在时代浪潮中坚定前行方向。
好书朗读者:智能建造学院副院长张冬
朗读书目:(人文篇)《丈量世界》
好书读书人:智能建造学院教师黄露娜
阅读书目:(人文篇)《手艺里的中国》
“择一业,终一生”的执着
阅读《手艺里的中国》一书,仿佛踏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让我深刻体会到手艺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延续。这本书以传统手工艺为载体,通过105件文物、24位匠人的守艺人生,以及150余道工序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邃与匠人精神的永恒。
书中匠人们“择一业,终一生”的执着令人动容。青瓷匠人甘守窑火数十载,只为釉色中那一抹“雨过天青”;木构匠人打磨榫卯,将建筑化为“会呼吸的艺术”;古建筑技艺中一砖一瓦的垒砌、榫卯结构的精妙,无不体现着东方智慧与科学精神的融合。这些传统技艺虽历经千年,却在现代设计中依然焕发着生命力,成为文化自信的源泉。
书中也体现了对“手艺消亡”的忧虑:工业化浪潮下,年轻一代的传承意愿日渐淡薄,部分技艺甚至被其他国家“申遗”抢占先机。当流水线取代手工锻打,当标准化图纸覆盖地域性建筑语言,如何在工业文明中守护技艺的灵魂?这让我联想到职业教育中的责任——我们不仅要教授技术,更需传递文化自觉。
读罢此书,我深感手艺不仅是“技”,更是“道”。它教会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慢下来,以匠人之心雕琢专业素养。匠心不仅是技艺的精湛,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无法成为手艺人,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用心去对待每一件事,用专注去追求每一个目标。
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文化传承的力量;拓展视野,领悟人生的真谛;领略匠人精神,汲取坚守的勇气。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每一页文字都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智慧的大门。
阅读,是一场心灵的修行,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宁静的港湾;阅读,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让我们在多元的观点中拓宽认知的边界。希望“读好书 育新人”不仅让我们收获知识,更能培养阅读的习惯,提升精神境界。下一期好书推荐官是李志伟。让我们一起期待,更美好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