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四月春风翻动书页,世界读书日如期而至。在文字构筑的星海中,每本书都是通往新世界的密钥。在精密与诗意的交汇处,书籍如同游标卡尺的刻度,丈量着人类精神的微米级进化。这一期活动,我们将邀请世赛冠军,透过他们的视角,体悟匠人精神,领略文字魅力。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我们邀您共赴这场精密与文学共振的阅读盛宴。
第十四期好书推荐
第十四期好书推荐官:世赛冠军、世赛办教师卢俊威
推荐书目:(人文篇)《丈量世界》
推荐理由:
丹尼尔·凯曼(Daniel Kehlmann)被认为是当今德语文学最成功的作家之一,他于2005年出版的小说《丈量世界》(Die Vermessung der Welt)曾连续37周蝉联《明镜周刊》图书销售排行榜冠军。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立足于真实的历史人物数学家高斯与地理学家洪堡的人生轨迹,在历史记载的空白之处填充想象,以平行叙事的方式编织了高斯与洪堡的探索史诗。这部书探讨很多宏大的主题,今天我们不妨从微观入手,学习两位天才在各自领域探索时的“匠人精神”,感受他们对知识的热爱与敬畏,正如梁文道在评价两位天才时所说的那样,“我们毕生追求的事业到最后都会衰退、会消亡,只有一样是真的,那就是追求知识的乐趣,它值得我们为它献身”。
在哥廷根的书房里,高斯用数学公式丈量星空,执着于将天体轨迹的观测误差控制在角秒级别,连新婚之夜都在计算质数分布;而在安第斯山脉的云雾中,洪堡团队每攀登一段距离就测量气压、磁偏角和记录动植物信息,试图用数据编织地球的经纬。高斯为验证曲面理论,亲手打磨十六面体棱镜;洪堡在亚马逊流域,要求助手将温度计读数精确到1/8刻度线,两种截然不同消除误差的方式,背后涌动着的是对知识、真理和精度的执念。高斯为验证非欧几何模型而磨制十六面体棱镜的那一刻,水晶在砂轮下旋转的每一圈,都像木工匠人调整榫卯间隙时屏住的呼吸,那些飘散在空中的微米级石屑,正是物质与精神碰撞出的星光。
好书朗读者:世赛冠军、世赛办教师邵茹鹏
朗读书目:(人文篇)《手艺里的中国》
好书读书人:世赛冠军、世赛办教师谢辉铉
阅读书目:(人文篇)《编舟记》
匠魂铸舟:承认生命有限,却以匠人之心逼近永恒
《编舟记》是日本作家三浦紫苑创作的长篇小说,“舟”是用来横渡词汇之海的一叶扁舟,这部小说讲的是玄武书房辞典编辑部耗时十五年编纂日语辞典《大渡海》的故事。主人公马缔光也带领团队在语言海洋中捕捞词汇,既需锚定日语的永恒内核,又要捕捉网络时代涌现的“宅男”、“萌”这类新语汇。从雪夜推敲“右”字释义到临终主编在病床上校订词条,编纂者用“匠人精神”对抗时间侵蚀,最终在电子辞典冲击下完成纸质辞典的绝唱。
《编舟记》用辞典编纂的方寸之地,浇筑出一座匠人精神的巴别塔。当马缔光也在雪夜反复推敲“右”字释义时,那种执拗恰似木工技艺者用砂纸无数次打磨榫头——他们都试图在瞬息万变的物质洪流中锚定永恒的标准。编辑部墙上贴满便签,每个便签上的词语都是亟待严丝合缝嵌入文化基因组的构件。书中揭示了一个悖论:马缔光也如同匠人一般,既要像活字印刷术般恪守范式,又要在语言海洋的涨落间捕捉新词的浪花,编辑部众人既要接受词汇永不停歇的变幻,又要捕捉词汇的瞬间状态。面对有限的生命和瞬息万变的万物,勠力同心,迎接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慎终如始、甘于寂寞、精益求精,则自会收获属于自己的荣耀与心安。希望这条汪洋中的小舟永远航行在每个人的心中。
通过这次阅读活动,我们近距离认知工匠精神,学习精益求精的态度与突破自我的勇气。让我们把书中的智慧变成日常生活的养分,紧跟书中那些坚毅果敢的主人公的步伐。4月23日不是终点,而是我们共同成长的新起点,让好书成为生活中温暖的陪伴,指引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加入阅读行列,你会发现,每本打开的书,都是照亮未来的星光。下一期好书推荐官是胡彦昭。让我们一起期待,更美好的相遇!